1. "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前列腺疾病"
误区:认为前列腺增生、前列腺炎或前列腺癌仅发生在老年人中。
事实:
前列腺炎常见于中青年男性(2050岁),尤其是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。
前列腺癌虽多见于50岁以上,但近年有年轻化趋势。
前列腺增生通常从40岁后开始出现症状。
2. "尿频、尿急一定是前列腺炎"
误区:将排尿异常简单归因于前列腺炎。
事实:
尿频、尿急还可能是膀胱过度活动症、尿路感染、糖尿病甚至心理因素导致。
需通过前列腺液检查、尿流动力学等明确诊断。
3. "前列腺增生一定会发展为癌症"
误区:认为良性前列腺增生(BPH)和前列腺癌有直接关联。
事实:
BPH和前列腺癌是两种独立疾病,发生部位不同(增生主要发生在前列腺移行区,癌多发生在外周区)。
两者可能共存,但无明确因果关系。
4. "PSA升高就是前列腺癌"
误区:过度依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(PSA)筛查,认为指标升高等于患癌。
事实:
PSA升高还可能由前列腺炎、增生、尿潴留、甚至骑自行车或射精后暂时性升高引起。
需结合直肠指检、影像学(如MRI)和穿刺活检综合判断。
5. "前列腺炎会传染或影响性功能"
误区:
认为所有前列腺炎都具有传染性(尤其担心通过性生活传播)。
将前列腺炎直接等同于阳痿或不育。
事实:
仅少数由淋球菌、衣原体等引起的细菌性前列腺炎可能传染,需针对性治疗。
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伴随心理压力导致性功能障碍,但并非直接生理损害。
6. "久坐、骑车会直接导致前列腺癌"
误区:认为长期压迫前列腺会致癌。
事实:
久坐或骑车可能加重前列腺充血,诱发炎症或增生症状,但与前列腺癌无明确关联。
前列腺癌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年龄、遗传、种族和高脂饮食等。
7. "保健品可以替代药物治疗"
误区:迷信锯棕榈、番茄红素等保健品能治愈前列腺疾病。
事实:
保健品可能缓解轻度增生症状,但无法替代手术。
过度依赖保健品可能延误正规治疗。
8. "前列腺癌必须立即手术"
误区:确诊前列腺癌后急于切除。
事实:
低危前列腺癌(Gleason评分低、PSA稳定)可能只需主动监测(Active Surveillance)。
过度治疗可能导致尿失禁、性功能障碍等后遗症。
9. "饮食对前列腺健康无影响"
误区:忽视生活习惯的作用。
事实:
增加风险:高脂饮食、过量红肉、酒精摄入。
保护因素:西红柿(含番茄红素)、绿茶、坚果、深海鱼(富含Omega3)、豆类(植物雌激素)。
10. "治疗后症状消失就不用复查"
误区:前列腺炎或增生症状缓解后停止随访。
事实:
慢性前列腺炎易复发,需调整生活方式(如避免辛辣、规律性生活)。
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需定期监测PSA。
科学建议
1. 定期检查:50岁以上男性每年做PSA和直肠指检;有家族史者提前至45岁。
2. 症状鉴别:排尿异常、骨盆疼痛、血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,而非自我诊断。
3. 生活方式:避免久坐、适度运动、减少酒精和辛辣食物摄入。
如有疑虑,建议咨询泌尿外科医生,避免因误区延误治疗。